近期非洲反恐形势显示,“伊斯兰国”正试图将势力从萨赫勒地区向更广泛的北非和西非渗透。马里、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等萨赫勒地区国家反恐防线的脆弱性,使得“伊斯兰国”得以向喀麦隆、贝宁、加纳、多哥等国渗透。2025年3月喀麦隆边境袭击事件(致12名士兵死亡)及摩洛哥多地出现恐怖组织串联均表明,“伊斯兰国”通过本土化策略(如“博科圣地”及“伊斯兰国萨赫勒”)正扩大活动范围,其行动模式与2014年在中东崛起时期高度相似,具备跨区域机动和军事据点占领能力。
整体看,萨赫勒地区长期存在的安全漏洞与社会脆弱性是造成“伊斯兰国”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。一方面,萨赫勒国家反恐能力削弱导致安全真空,恐怖组织借机扩张。例如,布基纳法索与贝宁边境的森林区(如西阿尔利-彭贾里)因防线薄弱成为武器走私、人员藏匿及跨国犯罪网络的枢纽。另一方面,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飙升加剧了极端主义渗透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西非过去两年暴力事件激增250%,“伊斯兰国”通过煽动地方冲突、利用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怨恨进行激进化动员。在此背景下,“伊斯兰国”不断实现技术升级与跨国联动,其与跨国犯罪集团形成联盟,通过森林隐蔽区与中东、欧洲恐怖组织保持信息及资源交互,提升袭击能力。
“伊斯兰国”在非洲的扩张将引发多重安全挑战。一是跨境威胁扩散,“伊斯兰国”分支逼近西非沿海国家边境,试图建立“伊斯兰法治飞地”,可能引发多国连锁动荡。二是治理失效循环,地方冲突与经济崩溃相互强化,削弱国家权威,形成“恐怖主义-脆弱国家”恶性循环。三是国际恐怖网络复活,摩洛哥与西班牙于2024年11月联合捣毁的“伊斯兰国”国际网络显示,非洲已成为全球恐怖势力串联的关键节点。
值得警惕的是,若当前趋势持续,西非可能重演中东式安全崩盘。国际社会需警惕“伊斯兰国”通过非洲建立全球恐怖新版图的野心,并认识到传统军事打击的局限性。唯有结合社会治理、经济赋权与跨国合作,方能打破“越反越恐”困局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米娜·穆罕默德的警告凸显行动紧迫性——不作为将导致“一代人死于恐怖主义”。非洲反恐已不仅是区域议题,更是全球安全链条的关键一环。